寻找上世纪益阳地区名优茶的开发密码(下)
开云娱乐官网下载 首页 个人中心
下载APP 下载APP
手机访问 手机端二维码

寻找上世纪益阳地区名优茶的开发密码(下)

 

雪峰山茶场

        桃江茶品种齐全名茶不断

        在全区这场名优茶开发热潮中,桃江县的表现尤为突出,呈现出万木争春、百花齐放的景象。“高山松杉山窝竹,缓坡平地茶叶绿。”位于资水下游的桃江县是闻名的茶乡,这里茶叶生长的自然条件优越,生产历史悠久,特别是上个世纪60年代后期得到迅猛发展,1978年以来,连续8年年产茶10万担以上,成为全国8大年产茶10万担以上的基地县之一。茶类品种齐全,既有出口外销的红碎茶,又有国内人民喜爱的绿茶和花茶,还有边疆兄弟民族生活必需的黑茶。

        桃江茶叶是1968年以后大规模地开辟新茶园发展起来的。虽然面积大,总产量高,闻名全国,但成品茶质量一般,名优茶更是微乎其微,因此对创制名优茶,提高茶叶品质,扩大在茶叶市场上的声誉及影响的要求十分迫切。

        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,国家取消茶叶统购统销,产品直接进入销售市场,茶叶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,持续出现下降,市场疲软,加上多年来存在于茶叶生产、加工、流通中的问题没有得到及时妥善解决,这样一来,使得桃江县的茶叶生产出现了生产滑坡、效益降低、产品积压、品质下降、管理混乱的局面,面临严峻的考验。

        尽管困难重重,但桃江的茶叶还是充满希望。在多年的茶叶生产实践中,培养了大批的先进典型和技术人才,技术力量强,社会基础雄厚;土壤、气象等自然条件非常符合茶树生长的要求,为茶叶自然品质的形成具备了极为有利的天然条件。

        桃江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,果断作出决定:创制名优茶,促进茶叶品质全面提高,满足市场对高档茶叶的需求;振兴桃江茶叶,使桃江茶叶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;积极响应上级关于研发名优茶的号召,在全县掀起名优茶开发的热潮。

        全县各茶场、茶厂、茶科所、经作站、多经办积极响应,积极行动。他们的主要措施是:技术下乡,组织县里专家,聘请外地专家,对研发名优茶的单位进行技术指导,加强技术培训,建立一支生产研发名优茶的技术队伍;开拓销路,派人到茶叶销区联系业务,推介产品,在外地开设茶庄、茶馆或茶店;实行“三早”,早开园、早加工、早上市,让产品趁早占领茶叶市场;稳定鲜叶价格,鲜叶成本低,有利于名优茶的生产、销售;不断改进包装,茶叶包装推陈出新,具有桃江地域特色的竹器包装不断推出。

        经过多年努力,桃江的名优茶不断涌现出来。从1985年开始,县茶叶实验站成功研制“桃江竹叶”。随后,1988年再度试制成功“桃江春毫”。1989年县原种场和桃花江区农技站试制成功“资水银钩”(又称“桃江银钩”)。1991年县经作站研发成功“桃江银钗”。同年,县多种办、农业局研制成功“桃水月牙”(从1987年开始研制)。筑金坝乡无极寺茶场研发“无极毛峰”。1992年灰山港镇精制茶厂研发成功“桃江霜翠”。在益阳地区农业局评审的22个名优茶中,安化8个、桃江10个、益阳县3个、益阳市1个,桃江名优茶数量超过了安化。

        以1995年为例,全县有35个茶场(或厂)参与加工名优茶,其中名茶生产有15个,优质绿茶生产32个,面积2500亩。全年名优茶产量161.8吨,比1994年增加53.12吨。其中手工茶6.8吨,比1994年增加3.12吨;优质绿茶155吨,比1994年增加50吨;名优茶产值258.07万元,比1994年增加101.02万元;优质绿茶224.75万元,比1994年增加81.95万元。虽然名优茶产量仅占总产量的4.2%,但名优茶产值却占总产值的20%。由此可见,名优茶生产对稳定和发展桃江县的茶叶生产起了很大作用。

        名优茶开发有声有色

        1991年3月,在全国名优茶开发项目会议后的几年时间里,全区名优茶开发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。

        1991年,益阳成立了地区名优茶开发协作组,由地区农业局副局长曾阜文任组长,谭文兵、龙万全任副组长,龚巨成任秘书,主管技术工作。协作组成立后,各县市都把名优茶生产开发作为茶叶生产中一项主要工作来抓,各单位明确了专人抓开发。年初下达任务、安排布置,年中检查交流、评比质量,年终作总结,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。如安化县政府成立了专门的茶叶开发办公室,由县委领导挂帅,龙万全为茶叶开发办主任,组成5人班子,主管安化名优茶生产开发。安化县茶叶试验场1992年成立名优茶研究小组,固定职工5人,重点研究安化松针的开发。协作组成立后,从1991年起,把名优茶重点生产单位作为基地茶园,严格按技术规范栽培茶树、管理茶园,培育优质的鲜叶原料。新扩名优茶基地50个,基地面积达5万亩,可采名优茶茶园7330亩。

        根据名优茶要求发芽早、开园早、上市早、价格优等特点,重点抓苗木建设,大力繁育良种茶苗。全区重点在安化茶叶试验场、安化唐溪茶场、桃江茶科所、桃江茶叶良种示范站四个良繁基地繁育良种茶苗。重点繁育福顶大白、福顶大毫、槠叶齐、福云六号、湘安5号、唐茶1号等优良品种。建母本园55亩、扦插圃60亩,年生产能力780万株,共投资112万元。1993年共繁殖优良茶苗800万株,可出圃400多万株。同时,从福建等地调进福鼎大毫、福云六号等优良茶苗120多万株。全区共投资32万元,建立良种茶园2.27万亩,其中新扩7700亩。安化县发展了2万亩,县茶叶试验场新扩松针基地50亩;桃江新扩3500亩,益阳县新扩2000亩,益阳市200亩,为开发名优茶生产打下了良好基础。

        为了确保名优茶产品质量,加强了技术指导。定期举办名优茶技术培训班,印发技术资料,提高制作人员的技术素质。经常派茶叶专家和技术人员去茶场进行现场技术指导,及时解块生产中出现的问题。经常组织名优茶评审,通过专家鉴评,提出改进意见。

        为了优化各种名优茶的制作工艺,扩大名优茶生产量,从外地引进各种名优茶制作机具,从浙江杭州、湖南衡山等地调进各种名茶加工机具322台套。如安化县茶叶试验场以前加工安化松针,全靠手工生产,人工一天生产量不到0.5公斤,而调进电炒锅、精揉机、整形盒等机具后,每天的生产量比手工提高2至3倍。还有安化唐溪茶场可全部用机械生产名茶,调进了6CH-901型名茶烘干机2台,柴、煤、电多用杀青机,还有电炒锅等先进设备,日产安化银毫100多公斤。全区共建名优茶加工厂50个,都引进了生产机械,使品质不断提高、产量不断增加。

        名优茶开发后,各名优茶生产单位都对包装进行改进,由原来的塑料包装改为除氧复合膜、铅铂膜、纸盒、茶竹简等,把大包装改为小包装,增强了市场竞争能力,提高了优茶的经济效益。还进一步推广茶叶保鲜技术。除了采用石灰、石膏粉,引进保鲜剂保鲜外,还有单位设立了专门的名优茶仓库,为名优茶保鲜创造了良好条件。

        三年研发四个省名茶

        从1991年到1993年名优茶开发项目实施情况来看,三年来,名优茶生产得到很大发展。全区茶叶被正式命名为省名茶4个,增加1个;地区名茶15个,增加3个;安化松针、桃江竹叶、桃江春毫、志溪春绿、雪峰毛尖等名优茶产量不断增加,质量逐年提高,深受市场欢迎。如安化松针,多次参加全国优质农产品展销,年产松针2000公斤以上。

        到1993年,益阳区发展了名优茶生产点50多个,基地面积5万亩。年产名优茶53.5万吨,创产值457.5万元,比开发前的1990年,名优茶产量产值分别增加98%和99%。

        1994年,在名茶生产方面,继续取得令人可喜的成绩。这是撤地建市的第一年,全市名优茶总产量达到79.45吨,比上年53.5吨增加25.95吨,增长48.5%;总产值达到661.4万元,比上年457.5万元増加203.9万元,増长44.57%。纯利润达到218.18万元,比上年128.5万元增加89.68万元,增长69.79%。亩平产值902.3元,増长11.06%。1994年有安化银毫、安化龙须、桃江银钗等三个茶叶被评为省级名茶,全市省级名优茶累计达9个,其中安化松针被评为中国名茶。

        几点启示

        二十多年前我市实施的名优茶开发项目,在当时茶叶生产销售形势十分严峻、卖茶难的情况下,无疑是增强市场竞争力、拓宽销路的必由之路,也是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富民之举,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市茶叶生产的发展。今天我们重温那段历史,一个重要目的是解开名优茶的密码,从中找到一些启示,指导我们今天的茶叶生产。

        我市名优茶品种丰富,种类繁多,但知名品牌少,不少名优茶昙花一现,我们要改变过去贪图名茶品种多的毛病,着力打造3到4个名优绿茶品牌,重点发展壮大安化松针、桃江竹叶、志溪春绿、雪峰毛尖等几个品牌。

        名优绿茶企业要走专业化、产业化、特色化发展之路,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,专心致志开发自己的品牌,学会逆境中求生存,抓好转型升级,不要跟风,导致分散精力财力,使企业保持旺盛的生命力。

        实行黑、红、绿三茶并举,不搞一枝独秀,千军万马过独木桥,这一点在历史是有经验教训的。当年的茶类改制,以及推广名优茶开发项目都是由于发展不平衡而引发的。特别是有条件的茶企,可以结合美丽乡村建设,将名优绿茶融入旅游观光、休闲农庄项目之中。

        政府在大力扶持黑茶产业的同时,加大对名优茶的财政扶持力度,通过支农补助、财政贴息、以奖代补等措施,支持名优茶产业发展,加大名优绿茶宣传和推介的力度。

来源:益阳日报

 

Baidu
map